搜索

汇聚科技界与产业界力量 实现食品营养与安全两手抓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时间:2023-11-24 10:03:46
编辑:shipinbiaozhun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让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与时俱进的大食物观为食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要实现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培育创新人才,汇聚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磅礴力量,保证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两手抓。”在日前由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食品学会主办的FNS 2023食品营养与安全国际研讨会上,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表示,当前,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环境、公共健康等诸多复杂因素,对未来食品的可持续供给和公众的营养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此次来自中国、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7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高校师生代表共商食品安全大计、共谋食品营养之策,正当其时、恰逢其势。食品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将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探索未来食品的新可能,为创造更美好的“舌尖上的中国”贡献力量。
多功能食品3D打印机正在制作巧克力
未来食品将更安全营养美味可持续
食物是人类的生存之基,食品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温饱问题彻底解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看来,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大食物观反映了人们需求的提升,要求未来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来源多元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供给可持续、更营养健康。”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如何回答好食品安全与营养的时代之问,是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命题。孙宝国表示,食业人要把食物、食材制作成丰富的、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食品,确保人民群众平时吃出幸福感、吃出健康,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能够有的吃、吃得饱、吃得好。
“人类未来的食物和今天相比会有怎样的不同?这是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的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陈坚表示,大食物观为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深刻掌握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需求,要在数量上保障食物供给,在质量上提升食品的功能与营养,改变完全依赖种植养殖的传统食物供给模式,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来源多元化。未来食品基于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正在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未来食品是对传统食品、现代食品的发展,体现着未来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核心内容包括植物基食品、食品感知、智能制造、替代蛋白、精准营养以及食品安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食品将会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可持续。
“当前,食物供给不足、损失浪费严重、人类营养健康需求迫切等现实问题驱动着食品科技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未来食品内涵深远、外延广阔,不但涵盖食物的生产、收获、贮藏、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与农业系统、生态资源、动物福利等密不可分。未来食品的生产和制造需要在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说。
“舌尖上的美好”离不开科技支撑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达成这些“舌尖上的美好”,离不开食品科技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