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菜园子——
瞄准好看、好吃、好种,强化科技攻关,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加快推进
顺应菜篮子需求变化,大白菜田间生产也在发生改变。
“去年玉田县万亩供京蔬菜示范基地里的包尖白菜成熟时,地里绿浪翻涌。叶球直筒拧抱紧实,顶部稍尖,‘玉田包尖’由此得名。”宸东玉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广东说,“专家帮我们改良了品种,在保留传统包尖白菜特性的基础上,提升抗性,品质更好。”
什么是好白菜?张凤兰介绍,“好白菜有‘三好’标准——好看、好吃、好种,都是硬指标。”
看外观——张凤兰举例说:“像绿帮快菜,菜叶跟菜帮通体绿色;黄心白菜外表光亮,切开后菜心金黄……根据我们对市场的跟踪观察,这些好看的品种很受消费者欢迎。”
看口感——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的白菜品种中,天津的青麻叶、北京的小青口、山东的胶州白菜、河北的徐水白菜、广东的早黄白等品种久负盛名,它们味甜可口,纤维少,叶帮薄,易煮好熟,市场需求大。
看种植——“立秋播种,秋分拢帮,立冬砍菜”。秋冬白菜生长期将近百天,整地、播种、施肥、浇水、防病、防虫等多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好种”关键在品种。去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刘楼村村民刘海芹种植的是泡菜专用的白菜品种。“我与出口企业签了订单合同,企业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刘海芹说。
河南省夏邑县的大白菜常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左右。黄付集村菜农张战营选的是耐低温品种。“打好时间差,一年可三收。”张战营介绍,每年2月初,温室育苗,2月底移栽,5月上旬收获;接茬种玉米,105天收获;9月5日前后,再移栽白菜苗,11月收获。
据介绍,目前我国大白菜登记品种共有2900余个。瞄准抗病性、抗逆性、高商品性、高口感品质等,张凤兰的团队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合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种植的品种100余个。“小型白菜、苗用白菜、紫色白菜……每年都推出一两个新品种。”她说。
“好种”的保障在农技。为了种出一棵好白菜,张战营变直接播种为育苗移栽,用种量是直播的1/10,还能省两遍水、一遍肥、三遍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育苗种植提升成苗率,他种植的白菜亩产在1.2万至1.5万斤,比一般农户高出10%左右。
“底肥是白菜生长的底气,豆饼种出的白菜格外鲜。”在胶州市丰硕家庭农场负责人匡兆强看来,“胶白”价格高一些自有道理。大白菜按照绿色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播种前400斤发酵腐熟豆渣有机肥作为底肥,激活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科学均衡补充营养。“施用有机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禁用除草剂,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匡兆强说。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大白菜绿色生产栽培比例逐年增多,栽培方式由过去的秋季单一露地种植转变为一年多季栽培,春季日光温室、大棚、露地相结合,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全面应用。
白菜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加快推广。方正初的合作社去年种植了1800多亩大白菜。“旋耕、起垄覆膜、移栽、施肥、植保等各环节,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特别是机栽,效率比人工提高了22倍多。”
胶州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迟秀丽表示,相对于粮食作物,白菜种植整体机械化水平较低,除草、收获等环节仍依赖人工。胶州正在探索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新农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的购置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大白菜优势区,有效带动6万亩大白菜生产。
据了解,随着市场上新品种推出、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设施完善,白菜生产由过去近郊种植向优势产区聚集。我国已形成东北、华北及黄淮流域等7个大白菜优势产区,各个产区不同季节栽培实现了全年生产和供应。
产学研结合,让适销对路的“三好”白菜多起来。
在汉寿县围堤湖蔬菜基地,一座集科研检测、合作生产、加工展示、研学观光于一体的“蔬菜公园”,为蔬菜生产装上了科技引擎。“品种要想更新换代,不用自己摸索,直接看田选种就行。”这几年,方正初新种的白菜薹很受广西市场欢迎。
“挖掘白菜销售潜力,要根据不同地区消费习惯和加工需求,培育适宜的专用型新品种。”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白菜品种改良岗位专家原让花说,比如,中原地区喜欢新乡小包23叠抱类型,广州地区偏好帮脆叶绿的天津绿等品类;在鲜食领域,要求白菜生食多汁脆嫩、炒食涮锅易烂、叶大绵软适宜包饭,加工领域则要兼顾酸菜、泡菜、水饺、预制菜等工艺制作特点……目前原让花团队在河南省获嘉县太山镇建立了研发基地,成果就地转化、品种就地推广,助推白菜增产和菜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