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鱼糜制品受到消费者热捧,年产量逐年增加。专家预计,由于鱼糜制品蛋白质含量较高,在注重健康的人群中会越来越受欢迎。未来几年,全球对鱼糜制品的需求量将增长54.3%,市场未来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的鱼糜制品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预计2023年我国鱼糜制品产量为146.64万吨。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鱼糜制品正形成大产业。
鱼糜制品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鱼糜制品,是由冷冻鱼糜(鱼浆)或新鲜鱼糜经擂溃或斩拌、成型、加热和冷却工序制成。鱼糜制品可分为即食鱼糜制品和非即食鱼糜制品,包括鱼丸、鱼糕、虾丸、虾饼、贝肉丸、模拟扇贝柱、模拟虾肉、模拟蟹肉、鱼糜香肠等,其中模拟扇贝柱、模拟虾蟹肉等具有天然扇贝柱、虾、蟹肉鲜味和表皮色泽,且弹性佳、营养丰富,成为近年来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鱼糜制品。
数据显示,2022年,亚太地区以50%的市场份额主导鱼糜制品市场。鱼糜制品因其成本低、适用性好和口味佳而成为亚太地区受欢迎的产品。鱼糜制品在该地区得到广泛接受,是因为相关行业在亚太地区积极推广和营销鱼糜制品。在亚洲许多地区,鱼丸、蟹棒和鱼糕等鱼糜类零食经常作为蛋白质来源添加到膳食中。
《2023—2029年中国鱼糜制品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渔业和加工技术的发展,鱼糜制品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鱼糜制品行业产量从2012年的117.16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133.42万吨,鱼糜制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已出口到国外。2021年,国内鱼糜制品需求量约122.19万吨。预计2023年,我国鱼糜制品市场产量为146.64万吨,需求量为136.45万吨。
由于资源原因,我国的鱼糜制品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辽宁、山东、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都具有生产鱼糜的良好条件,我国近400家速冻鱼糜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这些地区。经过多年市场竞争,鱼糜制品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鱼糜制品市场未来需求巨大
专家分析,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健康饮食、绿色环保以及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迫切需求,鱼糜制品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走“水陆并进”道路,增加食物总量的重要举措。渔业的稳定发展,为鱼糜制品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国内水产品加工总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5%以上,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将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优势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增长。
《报告》分析,鱼糜制品市场未来需求巨大。首先,鱼糜制品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易于消化吸收,符合人们的健康饮食需求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国内市场,尤其是南方省份,鱼糜制品已经逐渐成为流行的食品之一,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其次,鱼糜制品具有广泛的消费人群。消费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上班族和运动员等。还有越来越多的素食者也需要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鱼糜制品符合这些条件,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三,鱼糜制品行业在技术方面的不断更新,使得其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口味不断改良。多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对鱼糜制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如利用大豆蛋白、植物蛋白等代替部分鱼肉开发的鱼糜制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发鱼糜等,技术的更新增加了产品的可持续性和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经济角度考虑,都需要农业、渔业、食品加工等行业改变传统做法,并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模式。鱼糜制品采用鱼头和鱼骨等副产品,减少了浪费,符合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也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专家表示,由于对加工海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鱼糜制品因其多功能性和实惠性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鱼糜制品因其独特的质地和风味,成为仿蟹棒、海鲜沙拉和海鲜酱等加工海鲜产品的重要成分。消费者寻找可食用且方便的海鲜,而鱼糜制品在成本和便利性之间形成一种平衡。鱼糜制品能够复制高端海鲜产品的风味和质地,使其成为越来越多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选择。
以科技手段让产品有颜值又好吃
目前,世界各国的渔业生产都存在着经济鱼类逐年减少,小杂鱼、低值鱼产量逐年增多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低值小杂鱼为原料开发新蛋白食品,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以低值小杂鱼为原料的鱼糜制品加工,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不受鱼种大小的限制等特点。在鱼糜制品制备中,产品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鱼糜制品的适应性加工,对低值淡水鱼的深加工意义重大。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熊善柏表示,鱼糜制品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水产食品,风味是其重要品质特性之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淡水鱼鱼糜是我国鱼糜制品生产的重要原料,热加工是淡水鱼鱼糜制品关键工序,但加热不当会产生一种“酸败、陈腐”的不愉快气味,即“过熟味”,严重影响鱼糜制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