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世界看到中国乳酸菌产业 内蒙古农业大学“寻菌”34年丰盈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家底”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时间:2023-11-11 10:40:59
编辑:杨艳萍
扎根大地写就创新论文 埋首一线砥砺家国情怀
“要让实验室成果走出去,落到车间里、牛舍里,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为促进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张和平带领团队扎根基层、问计于民。
团队通过对奶牛规模化养殖存在的乳腺炎多发和抗生素滥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肠道菌群紊乱是引发乳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肠道菌群特征,研创了适用于奶牛健康养殖的3个系列13款产品,在中国圣牧、首农集团和光明乳业等18家规模化养殖企业59个万头牧场推广使用。通过添加乳酸菌制剂,隐性乳腺炎下降45%,饲料利用率提高6.2%,产奶量提升4.5%,节本增效提升了15%以上。
团队还解析了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开发出适用于制备玉米、苜蓿和饲用燕麦青贮的青贮邦、益贮邦等4个系列青贮发酵剂。发酵剂在青贮制备过程中可快速大量产酸,抑制酵母和霉菌的生长、缩短发酵周期,使干物质损失减少8.2%。该项技术应用于现代牧业、辉山集团和温氏乳业等200余家规模化养殖企业与饲草料企业,累计发酵青贮3000余万吨,青贮饲料消化利用率提高了6.5%,极大缓解了“牛与人争耕地”的局面,提升了奶牛绿色养殖水平。
为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得到转化,让更多企业和农牧民受益,基于我国传统乳制品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团队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6个地区建立传统乳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示范点23个,制定修订了11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革新工艺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培训农牧民3900余人次,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我国传统乳制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多年来,张和平扎根北疆大地深耕教学与科研一线,他悉心栽培后人,搭建了乳酸菌筛选与乳品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以上平台,带领“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团队入选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团队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神农中华优秀创新团队,并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这支优秀的团队中,共有青年骨干教师30人,博士生54人、硕士生160人,其中不乏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作为首席专家,张和平主持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国家及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他本人获评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发表学术论文331篇、主编学术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45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1项。
乳酸菌的世界很大、很丰富,探索,永无止境。乳酸菌这个名字出现仅百余年,但对乳酸菌的应用却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如今,乳酸菌不只用于食品生产,在药物研发、动物健康养殖、控制病虫害等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期,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展奶牛育种联合攻关,整县推进奶业生产能力提升,建设面向全国的乳业交易中心。为更好地助力自治区高质量完成两件大事,张和平团队计划到2025年完成4万株乳酸菌基因组的测序,揭示出更多的乳酸菌多样性分布生态学规律,继续对乳酸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
(记者:薛海军  武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