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的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11月28日在京举行。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作为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层面重点活动之一,11月28日,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的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十四年来,中国食品安全论坛聚焦食品安全前沿话题,交流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致力于推动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关注,积极参与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新需求和美好生活新期待。
凝聚合力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柳军在致辞中指出,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法治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监管执法更加严格规范,责任落实更加精准有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全国食品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4%以上,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还不是很强、管理能力还有不足,像网络订餐、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生鲜配送等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未知风险也在不断增多,尤其是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舆情的环境更加复杂,食品安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柳军指出,社会各界要凝聚合力、同心共护食品安全,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确保产得安全、管得到位。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在致辞中表示,俭以养德、诚信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倡导尚俭、崇信、尽责,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一要积极营造社会共治的舆论氛围,二要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食品安全等领域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共治舆论氛围,任重而道远。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为遵循,继续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发挥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期待,为共创食品安全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赵子忠表示。
论坛上,致力于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作了主题演讲。他表示,21世纪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实现信息化,面临着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检测技术研究创新、检测模式创新三大挑战。“信息化就是要创建农药电子身份证,把信息化技术和检测工作关联起来,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随着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和大食物观的落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食品安全新挑战也随之出现,需要不断提高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构建食品安全主动防控体系,更好的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
多措并举 促进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新需求和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