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点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历史主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样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轻工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讲话
建轻工强国 谱创新篇章
为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1月29日,三年一度的轻工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对加快轻工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出补短板、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锻长板、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固底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铸新板、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聚合力、筑牢产学研用创新链,强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惠民生、优化消费品供给质量和促升级、加速轻工产业现代化等8点意见和要求。《轻工业共性关键技术目录》在会上发布。
点评: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是轻工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使命和担当
“十四五”以来,中国轻工联强化顶层布局,倡导全国轻工业以创新驱动为战略基点,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世界轻工强国。3年来,轻工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但目前我国轻工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轻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业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未来10年,是我国实现轻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轻工强国的历史机遇期。新形势下,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正在持续推进,国内科技体制机制正在进一步完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实施正在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我国轻工业国际化进程早,市场化程度高,要保障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安全性,提高产业韧性和竞争力,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3、《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第二次征求意见
茶叶月饼等商品包装要求更为严格
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截至2023年11月29日。
意见稿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针对“茶叶二两,包装两斤”等现象,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梳理了茶叶包装现状以及在达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后,针对标准中关于茶叶的要求提出了相关修改单内容,重点针对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商品包装质量等方面作了修改,如茶叶的包装层数由“不超过四层”调整为“不超过三层”。同时考虑到婴幼儿配方食品创新和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关修改单内容。根据第一次征求意见建议,结合冻干工艺等新型产品需求,形成相关修改单内容。
点评:为轻工行业企业落实过度包装治理要求指明方向
商品包装具有保护商品、美化产品、引导消费、提高商品附加值等作用,但过度包装既浪费了资源能源,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更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我国于2021年发布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限制月饼过度包装在该标准第1号修改单中明确规定并已于2022年8月15日实施,其余标准在两年过渡期后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
第2号修改单针对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时期商品过度包装现象的“卷土重来”之势,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为轻工行业企业落实过度包装治理要求指明了方向,也对推动生产经营者包装减量化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4、逾40款食品有了“数字标签”
1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组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在京举办食品“数字标签”沙龙活动,展示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成果。首批参与试点的20余家食品企业的40余款产品集中亮相。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0余家企业、超过40款产品加入数字标签试点工作,覆盖乳制品、饮料、包装饮用水、方便食品、肉制品、植物油、糖果等主要食品类别。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其他产品预计也将在年底前陆续进入市场。为确保数字标签这一食品标准的新载体能真实、准确地向消费者传递食品相关信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组织修订的GB 7718纳入了数字标签要求,将对数字标签的应用原则、要求和展示内容进行规定,为食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提供依据。同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也搭建了数字标签统一平台,为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数字标签提供更多选项。
点评:展示信息更全面,选择食品更便利
食品标签是预包装食品展示产品信息、帮助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消费者更加注重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随着食品标签标示信息的增多,受传统标签版面限制,消费者获取信息受限。食品数字标签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标签信息,相较传统标签,没有标示版面限制,更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读取数字标签,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方式,大幅提升识读标签信息的体验感和便利性,也为食品企业与消费者开展良性互动、丰富标签展示方式提供了空间。
5、5个品牌失去“中华老字号”头衔
11月8日,商务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根据《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坚持“优中选优”的工作原则,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已有中华老字号开展复核,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内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
点评:守正更要创新,老字号亟待可持续发展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这些老字号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一些老字号品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了发展困难的情况,长此以往,被市场淘汰也并不意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环境、消费者习惯、商品形态和销售渠道等都发生了变化,将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复核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了老字号深挖文化底蕴,将助力老字号们对标先进理念,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也将激发品牌的活力和创新力。